台当局“本土潜艇自造”的困境与闹剧
近年来,台当局所谓的“本土潜艇自造”计划备受关注,然而这一计划从启动之初就充满了重重困难与荒诞色彩。
购买无门,被迫自造
台当局过去从未有过建造常规潜艇的经验,其现役潜艇均依赖从外部购买。但如今,从外部购入的三艘潜艇,因服役时间过长,即便进行延寿处理,也已难以继续有效使用。在此情况下,台当局若想补充水下战力,唯有购买新潜艇或自行制造新潜艇这两条路可走。
然而,购买新潜艇之路并不顺畅。美国、英国等国家,已有几十年未曾建造常规潜艇,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常规潜艇货源稀缺。同时,多数国家基于国际关系准则,不会向台湾当局出售潜艇。如此一来,台当局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决定自行制造潜艇。
自造艰难,问题频出
自行制造潜艇,绝非易事。首先,建造潜艇需要搭建专门的流水线和船厂,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投资。但投资只是第一步,后续的设计工作更为复杂。潜艇设计涵盖艇体总体设计,以及动力系统、武器系统、通讯系统等多个关键领域。
台当局妄图将潜艇上的所有设备和武器装备都自主研发制造,但以其实力和技术水平,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当自主研发制造陷入困境时,台当局只能四处拼凑,从外部购买所需装备。待七拼八凑集齐装备武器后,才制造出“海鲲号”这样一艘常规潜艇。
但制造出潜艇只是第一步,实打实的测试环节才是真正的考验。毕竟,不能仅仅制造出一个空壳供人拍照。然而,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只要缺少一个设备,整个潜艇的测试工作就无法进行。
例如,前段时间就出现潜望镜未到货或者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为保证潜艇安全测试,台当局不得不借一副潜望镜来应急。若动力系统出现问题,柴油机或电池组等关键部件,就需要重新设计、购买或维修。任何一个设备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整条艇的测试进度。从目前情况来看,测试过程中问题不断,状况百出。
持续投入,成效难见
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和问题,台当局却依然选择不断往这个“无底洞”里投钱。原因在于,如果无法制造出潜艇,台军的水下机动作战能力将几乎归零。在当前的局势下,台当局为了维持所谓的“水下战力”,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投入资金。
达标无望,自欺欺人
然而,即便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台军最终能否拿到符合标准的常规潜艇,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一般来说,常规潜艇需要能够下潜到300米深度。但如果测试不达标,台当局很可能会自欺欺人地降低标准,让潜艇仅下潜到30米或50米,然后宣称已经实现了“潜泳”。
对于潜艇噪音过大的问题,台当局同样采取了掩耳盗铃的做法,让潜艇在渔船或水面舰艇附近航行,试图用其他船只的噪音掩盖潜艇自身的噪音。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台当局如何为自己找借口,这些自欺欺人的做法都无法真正解决台军的水下战力问题。所谓“本土潜艇自造”计划,不过是台当局一场荒诞的闹剧,最终只会以失败告终。这种违背客观规律、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提升军事能力的行为,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盈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