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法国政坛的动荡局势不仅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缓解,反而在持续恶化的财政危机催化下愈演愈烈。最新公布的财政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法国公共债务规模已如滚雪球般膨胀至3.34万亿欧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14%,创下历史新高。爱丽舍宫的主人马克龙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执政危机,其民意支持率已暴跌至15%的冰点,成为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之一。与此同时,法国财政赤字率已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设定的3%警戒线,导致布鲁塞尔方面频频发出严厉警告。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国内财政吃紧,法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承诺被迫搁置,这一变故给本就脆弱的欧洲安全格局蒙上了更深的阴影。
法国政坛近年来呈现出令人不安的走马灯现象,仅2024年一年之内就更换了四位总理,这种史无前例的高频更迭充分暴露出法国政治体系的深层危机。最新经济指标显示,2025年上半年法国财政赤字率已攀升至4.6%,是欧盟规定上限的1.5倍之多。面对日益严峻的债务压力,巴黎当局不得不放下身段,开始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进行秘密接触,寻求紧急资金援助以渡过难关。财政部官员私下透露,法国国库的流动性已接近警戒水平,若不能及时获得外部支持,可能面临主权债务违约的风险。
展开剩余83%2024年12月临危受命的贝鲁总理曾被国际社会寄予厚望,他上任伊始就推出了一剂猛药——总额高达440亿欧元的财政紧缩方案。这份被称为经济急救包的计划包含多项激进措施: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取消部分法定节假日、精简政府机构编制、提高医疗保险缴费比例等。财政部测算显示,该计划有望将财政赤字率从当前的5.4%压缩至4.6%。然而这份方案甫一公布就引发轩然大波,从极左翼的不屈法国到极右翼的国民联盟,各派政治力量罕见地达成共识,一致抨击政府的劫贫济富政策。法国总工会(CGT)已发出最后通牒,威胁若政府不撤回方案,将发动全国性大罢工,届时交通、能源等关键部门将陷入瘫痪。
贝鲁政府的执政基础本就脆弱不堪,其在国民议会中仅掌握相对少数席位。政治观察家普遍预测,政府即将到来的信任投票中几乎注定失败。为挽救危局,贝鲁不得不祭出宪法第49.3条这一核选项,试图绕过议会强行通过紧缩法案。这一孤注一掷的举动非但未能化解危机,反而在政坛掀起更猛烈的倒贝浪潮。议会反对派领袖公开指责政府践踏民主程序,多名内阁成员也开始与贝鲁保持距离。
在国际事务方面,法国2024年承诺向乌克兰提供的30亿欧元援助至今仍停留在纸面上。这笔包含财政支持和武器装备的援助计划,因国内财政紧缩与政治内斗的双重夹击而迟迟未能兑现。根据法国预算程序,对外援助必须通过年度财政法案审批,而当前政府摇摇欲坠的处境使得相关审议工作完全停滞。即便新政府能够组建,鉴于议会中日益高涨的先顾国内声浪,援乌资金能否顺利获批仍存在巨大变数。
贝鲁总理在对乌立场上一向以强硬著称。2025年3月,他在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发表演讲时,公开批评美国试图推动乌克兰与俄罗斯进行不平等谈判,强调欧洲绝不能逼迫基辅方面在领土问题上作出让步。如今随着贝鲁政府濒临垮台,乌克兰失去了在法国政坛最坚定的支持者,这对正处反攻关键阶段的乌军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
法国的政治乱局正在产生深远的连锁反应。德国等欧盟主要成员国已明确表示不愿独自承担援乌重担,法国的缺席使得欧盟宣称的团结一致支持乌克兰的承诺沦为笑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多次与马克龙进行紧急通话,要求法国立即采取行动控制财政赤字,但收效甚微。金融市场对此反应强烈,法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突破3.5%的心理关口,创下欧元区债务危机以来新高。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相继将法国主权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外资持续撤离法国资本市场。
马克龙总统正面临其政治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八年任期内七度更换总理的纪录,折射出法国政坛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随着2025年9月8日不信任投票的临近,政治分析家普遍认为贝鲁政府倒台已成定局。摆在马克龙面前的是两个同样艰难的选择:要么向反对党妥协,任命社会党人士出任总理,这意味着将国内政策主导权拱手相让;要么冒险解散议会举行提前大选,但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很可能借此机会扩大议会席位,进一步加剧政治极化。
法国民意调查显示,超过78%的受访者反对政府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大规模援助。在生活成本飙升、公共服务缩水的背景下,先解决国内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马克龙试图通过高调支持组建欧洲联军赴乌作战来转移公众视线,维持法国作为欧洲领导者的形象,但国内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让这一外交努力收效甚微。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当前财政困境的根源部分可追溯至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过去三年间,法国工业用电价格暴涨240%,中小企业倒闭潮席卷全国。工商界领袖近期频繁发声,呼吁政府重启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进口廉价天然气以缓解经济压力。但对马克龙而言,这一选项无异于政治自杀——这意味着要全盘否定其过去三年坚持的对俄强硬政策。
法国的危机正在向整个欧盟蔓延。2025年8月,欧盟经济事务专员保罗·真蒂洛尼公开警告,若法国不能尽快控制赤字规模,可能引发欧元区新一轮债务危机。德国总理默茨虽与马克龙共同倡导欧洲战略自主,但在法国财政状况持续恶化的情况下,这一愿景显得愈发遥不可及。
欧盟内部在对乌政策上的分歧日益公开化。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和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多次在欧盟峰会上反对继续大规模援乌,使得欧盟难以形成统一立场。更令人担忧的是,法国原定在2025-2027年间大幅增加国防预算的计划也因政治动荡而搁浅。这项旨在将年度军费从470亿欧元提升至640亿欧元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如今已无人敢打包票能够落实。由法国主导的乌克兰战后安全保障多国部队构想也因此陷入停滞,欧洲安全架构的未来充满变数。
金融市场对法国危机的反应日趋激烈。法国国债收益率的持续走高,带动整个欧元区借贷成本水涨船高。巴黎证券交易所CAC40指数年内已下跌18%,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主要股指之一。国际资本正以2012年欧债危机以来最快的速度撤离法国,法兰西银行被迫动用外汇储备稳定金融市场。
这场危机绝非法国独有,而是整个欧洲面临的结构性困境的集中体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原本指望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大国能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但法国政局的崩溃让这一期望化为泡影。欧盟引以为豪的团结精神在现实压力下支离破碎,大国角力、财政危机、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形成难以破解的恶性循环。
法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将直接决定欧盟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分量。面对持续发酵的俄乌冲突、不断外溢的能源危机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法国领导人必须做出痛苦抉择。2025年秋季,巴黎政坛的每一丝风吹草动都牵动着整个欧洲大陆的神经——基辅的焦虑、布鲁塞尔的无助、华尔街的观望,共同演绎着这场没有赢家的地缘政治悲剧。正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欧盟高级官员所言:我们正在见证欧洲战后秩序最危险的时刻,而法国恰好是这场危机的震中。
发布于:天津市盈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